張焯 香江掠影
A Glimpse of Old Hong Kong
101

 《趕上班 (西營盤)

在尚未地鐵的年代,擠巴士是不少草根階層的家常便飯,尤其是二次大戰後,香港島人口不斷增長,而負責港島路線的中華巴士直到1962年才有雙層巴士。已故攝影師張焯 (1930-2016) 的鏡頭,便記錄下1960年代在西營盤趕返工的人們,從車頭及車尾的閘門分別擠進巴士,整個畫面寫實而有趣。相比起何藩、邱良、鍾文略等攝影師,張焯的名氣雖然未至於家喻戶曉,但他同樣以紀實的鏡頭,捕捉香港市民生活的點點滴滴,如四日供水、漁港風情、颱風襲港、山泥傾瀉及辛勤工作的工人等,記錄下當年的社會狀況,這些畫面如今大多早已不復見。

602b

 《冒雨送貨》

捕捉草根階層生活

霧景日落的照片向來不乏追捧者,二戰後的香港攝影界,曾一度盛行唯美風格的沙龍攝影。張焯沒有隨波逐流,他的黑白照片取材自民間生活,不走畫意派路線,不僅題材廣泛,而且每張作品均能表達當時香港草根階層的現實生活。儘管不是用名貴器材拍攝,但他總是一絲不苟,作品的用光、構圖均非常細緻。與他同是中華攝影學會會員的攝影師陳紹文,正是被他的月賽照片吸引,因此與他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,他形容張焯的作品「不尚奢華,沉沉實實,又能交待社會的人生百態」。

在《香江掠影——張焯攝影集》中,張焯則如此形容自己的攝影:「我對黑白攝影情有獨鍾,每次細意回味鏡頭下的作品,挑起我昔日的情懷,當年情景還歷歷在目,颱風襲港、山泥傾瀉、四日供水、漁民生活等,歲月流逝,感慨良多。」

Screenshot 2023-05-15 at 4.00.52 PM

《香江掠影——張焯攝影集》是了解張焯作品的重要書籍,書中分為「風雨同路」、「水上人家」、「幾許艱辛」及「同甘共苦」四個主題,見證著香港人「獅子山下」努力拼搏的精神。「風雨同路」的照片十分精采,既寫實、也充滿動感。香港在1960年代曾受多個颱風吹襲,造成嚴重傷亡事故,如1960年的瑪麗颱風、1962年的溫黛颱風,還有1972年造成港島半山區及秀茂坪山泥傾瀉的大雨等,張焯的鏡頭捕捉人們在風雨中歸家的畫面,撐著被吹翻的雨傘在雨中奔跑、乘搭嘩啦嘩啦渡海汽船的乘客,還有冒雨送貨的工人,均令人深刻感受到當時的情景。

「水上人家」記錄香港仔、筲箕灣、大澳、沙田及塔門等漁民在艇上的生活;「幾許艱辛」拍攝在港九新界各地礦場及坪洲灰窯的搬運工人;「同甘共苦」則把鏡頭對準街頭小販、辛勤工作的人們,如鋪瀝青、搬運工、鐵匠、醬園工人等,他們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造就今日的繁榮。

601

《走雨》

張焯退休前曾從事攝影沖曬業務,八十年代結束店舖生意後,他曾將一批底片沖曬成銀鹽相片。由於為人低調,整批照片從未展示於人前,只是擱於床底下的紙箱,就這樣默默存放逾二十年。2012年,前《攝影畫報》主編伍小儀說服他舉辦展覽,在石硤尾藝文空間「光影作坊」舉辦《那些年 張焯舊日情懷作品展》,展出二十幅19601970年代的黑白影像,引起不少迴響。事隔兩年,同樣在伍小儀的遊說下,從影逾六十年的張焯,才於2014年姍姍來遲出版首本作品集《香江掠影——張焯攝影集》,收錄逾百幅他在19601970年代拍攝的寫實照片。完整文章請瀏覽《Milk Motor Club》037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