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福志——塵封的1950年代
Life in Transformation: Hong Kong in the 1950s

中式帆船、壓路機、抬轎、人力車伕,構成許多人對舊香港的回憶及想像,這些畫面也記錄在已故攝影師李福志(1927-20121950年代拍攝的照片裡。那時的維港兩岸不見摩天大樓、由柴油機器發動的天星小輪還噴著濃濃的黑煙、九廣鐵路總站仍在尖沙咀,如今只能在舊照片裡尋覓。李福志拍攝的這批照片塵封逾半世紀,直至近年才被人發掘出來,讓後人得以在影像中感受時代的變遷。

901 Lee Fook Chee’s photo. © 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. Courtesy of Sino Group. (07) copy

1947年,二戰後的新加坡一片混亂,20歲的李福志懷着外出闖蕩的心態,以輪船額外船員的身分來到香港,投靠養父的外甥,這位素未謀面的表兄當時是照相館的合夥人,其弟弟也是一名攝影師。翌年仲夏,這位表兄帶李福志到太平山頂,維港的美麗景色固然令他大開眼界,他更驚訝的是表兄成功地為遊客拍攝照片,輕鬆賺取三元,這在當時已是一般勞工的日薪。李福志似乎找到明燈,於是下定決心成為一名攝影師,這也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。

李福志的教育水平不高,也沒有修讀過攝影或在影樓當學徒,平時只是在影樓觀察其他攝影師如何拍攝、從中偷師,某程度上算是無師自通。不想寄人籬下的他,向表兄借來一部舊蔡司相機,然後到太平山頂碰運氣。為遊客拍攝照片,固然要有攝影技巧,更重要是懂得招徠客人。李福志的舊器材雖然吃虧,但注重儀容的他很懂得拉攏顧客,往往能成功說服遊客拍照。1950年代初,經常有因韓戰訪港的美國軍人,也有逃避內地戰亂來港避難的上海人,每逢週末還有本地市民。這些通通成為他的顧客,拍攝完紀念照後,他翌日就將沖曬完的相片送往客人的居住地。

1101 Lee Fook Chee’s photo. © 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. Courtesy of Sino Group. (05)

當時有不少歐美電影來香港取景,包括著名的《蘇絲黃的世界》,構成在許多西方人對香港的典型印象。李福志改為拍攝香港旅遊景點,例如山頂俯瞰維港的景色、中式帆船、舢舨、香港仔漁港、客家村落以及天星碼頭等特色建築物,沖曬後到山頂向遊客兜售,隨著當時旅遊業昌盛,他的風景照片也越賣越好。當時他料想不到的是,這些照片無形中也為1950年代的香港留下重要的視覺記憶,及後香港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,許多殖民地建築紛紛拆卸,李福志的照片就如時間膠囊般,封存了1950年代的時空。

1960年代,他輾轉到粉嶺開士多為生。始料不及的是,士多生意蒸蒸日上,李福志還擴充業務購入雪糕車,前往上水鳳溪中學校外賣雪糕和涼果,擺檔做「雪糕佬」逾20年。其後他再次轉行,在停車場及住宅大廈當看更,這時候的他,似乎與攝影漸行漸遠了。

Installation View 6 ©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

故事若到此為止,這些照片也不可能為後世所知。回歸後,獲分配單人公屋單位的她,在家中自設黑房,將塵封多年的底片曬成相片,並於2003年重返太平山頂,出售當年拍攝的香港照片。雖然舊照片的生意不錯,但他一直希望有人能好好保存這些舊影像。

2010年,攝影師兼「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」創辦人艾思滔(Edward Stokes)在太平山頂遊玩時遇見兜售舊照片的李福志,覺得他的舊照片很有歷史價值,建議為他出版攝影集,李福志得悉後欣喜若狂,並在多次面談中憶述他的生平故事。遺憾的是,李福志在2012年忽然患病辭世,享年85歲,未能見證攝影集《流光迅影香港情》的誕生。

最近,艾思滔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策劃展覽《Recovery, Resilience, Resurgence》,展出包括李福志在內三位攝影師逾八十多幅在香港拍攝的照片,呈現出香港在19401970年代三十多年的蛻變。

 《Recovery, Resilience, Resurgence》

日期: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3月6日

時間:11am-6pm(星期二至六)

地址:金鐘正義道9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