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百鍊 記錄城市變遷
Hong Kong's Shifting Grounds
yupaklin-4-20210528171147-web

車水馬龍的中環畢打街,圖中可見告羅士打大廈 (1980年落成) 正在興建。

自從十九世紀香港開埠以來,這座小城的地貌一直在變,昔日的建築物及街頭面貌,隨著年月而滄海桑田。有人喜歡拍攝同一位置的新舊面目,透過對照相片感慨時代的變遷。年近九旬的業餘攝影師余百鍊的鏡頭,同樣可見舊香港樣貌,然而他更喜歡拍攝地盤與爛地,記錄城市變遷的過程。

yupaklin-5-20210528163623-web

1960年,余百鍊買下首部相機,那是一部Rolleiflex雙鏡頭反光相機,沉迷於從鏡頭觀看世界的他,甚至放下水彩筆,開始以相機記錄生活點滴。過去數十年的香港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,他的鏡頭見證多座建築物被夷為平地,大街小巷的面貌,甚至連家中窗外的風景,都在慢慢改變,他於是萌生記錄城市變遷的念頭。持續數十年的攝影興趣,不但累積大量菲林及相片,某程度上也見證香港的瞬息萬變,逾半世紀後重看,香港似乎經歷過一場山移地動。

yupaklin-7-20210528163723-web

余百鍊剛開始攝影之時,香港的攝影氛圍普遍以畫意攝影為主,注重唯美風格。雖然他的繪畫注重構圖,但從繪畫轉型至攝影,他反而想以紀實風格捕捉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。同期攝影師如鍾文略、何藩等人,向來注重光影美學,即使寫實的民生日常影像中,也隱約透露著優雅。儘管余百鍊的鏡頭也記載城市面貌,但他卻對爛地、地盤工程、山泥傾瀉等無甚美感的畫面深感興趣。他幾乎每天都會外出拍攝,有時坐在巴士上,更要與被車窗拋後的風景鬥快;有時得知突發事件,也會義無反顧衝去災難現場拍攝,甚至比很多攝影記者還要勤奮。一般業餘攝影師甚少拍攝事故場合,余百鍊用6×6相機拍攝的新聞畫面,更見功力。 

yupaklin-10-20210528163611-web

 1966年的「六一二雨災」導致數十架汽車堆疊在一起。  

1966年的「六一二雨災」導致全港發生多宗水浸及山泥傾潟,共造成64人死亡及48人失蹤,是當時香港造成最多死亡人數的雨災。當日以港島區的災情最嚴重,位於寶馬山的賽西湖水塘滿瀉,很快變成山洪暴發,湍流從山腳沿著明園西街往下湧向英皇道,將停泊在北角明園西街斜坡的多架汽車一一沖走, 結果逾五十架汽車堆疊在一起,現場恍如像汽車亂葬崗。

時任《南華早報》攝影記者陳橋、攝影師鍾文略均在現場拍攝,當時家住太古的余百鍊聞訊後也趕到現場,也不管四周的泥沙及水深及膝,在不同角度捕捉下這個奇觀畫面。他還拍攝過1972年造成150人死亡的「六一八雨災」,當時半山區發生山泥傾瀉,導致旭龢大廈倒塌,余百鍊得知後在翌日趕赴現場,記錄事故過後現場的頹垣瓦礫。(完整文章請瀏覽035期《Milk Motor Club》雜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