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3 WRC史實劇透(1)
《Race for Glory》

1983年的世界汽車越野錦標賽(WRC),乃是領先037與奧迪quattro A1兩款B組賽車的正面對決,製造商和車手總冠軍誰屬完全由他們左右。意大利導演Stefano Mordini,將當年的爭逐拍成了電影《Race for Glory》,新片將於15日在美國上映。

Lancia037-bbwm-resized-bbwm-resized

無論是《一級雙雄》(《RUSH》)中的羅達(Niki Lauda)與占士.韓德(James Hunt),抑或《福特決戰法拉利》(《Ford Vs Ferrari》)中的GT40330 P3,經過電影編劇將歷史重塑,以及著名演員演繹下,當年的賽車事跡,全都變得刺激而具劇味。至於《Race for Glory》,其電影新聞稿,領先車廠母公司Stellantis汽車集團亦有發放,戲中部份場面更在車廠的試車場取景,還要是意大利人為主要製作班底,相信故事少不免會較為側重領先車隊的角度。

Anniversary magazine Motorsports

1983年的WRC賽季,是名乎其實領先與奧迪之爭,資深車迷都會說,領先037 Evo雖然未能為麾下車手諾亞(Walter Röhrl)與麥古.阿倫(Markku Alén)拿下當年的車手總冠軍,但最終他們能夠擊敗奧迪quattro A1和改良版A2成為製造商總冠軍,無疑是個大衛擊敗歌利亞的絕佳例子,因為在財力上以及投入到車隊的資源上,領先都完全及不上奧迪車廠。

Anniversary magazine Motorsports

不過領先車廠有的是經驗,在037之前,他們已經憑經典型號StratosFulvia得過4WRC製造商總冠軍。而1983賽季7名為領先上陣的車手中,諾亞和麥古.阿倫都是世界冠軍車手,能夠彌補車隊在財政上的不足;另一邊廂的奧迪,則是一支正在上位的車隊,自1981年開始參賽以來,便一直以新車quattro為主力戰車,quattro是意大利文中四的意思,因為奧迪是首家將四輪驅動系統模式帶到越野賽的車廠,在當時來說,賽車式四驅是嶄新技術,quattro賽車基本上是邊比賽邊發展。經過1981年的試練後,Audi quattro去到1982年已成為製造商冠軍,卻未能一舉奪得車手總冠軍,所以去到1983年賽季,奧迪自然以「雙料冠軍」為目標。

1983年賽季的領先037,使用一副1.995公升直4超級增壓引擎,最大馬力和峰值扭力分別是310hp30.59kgm;至於quattro A1,則用2.144公升直5渦輪增壓動力,SOHC配每汽缸雙活瓣,屬較為老舊的設計,但在更大的渦輪增壓磅數下,輸出達到370hp42.83kgm

Audi Motorsport History

所以單以力量輸出計算,037會稍遜於對方,不過兩款汽車最大分別,其實在於動力布局,037用的是中置引擎配後輪驅動,機械結構相對簡單,所以車重僅960公斤;至於quattro A1,用的是前置引擎和四驅系統,機械結構較多,所以車重也較037高,達1,100公斤。

Lancia037 (1)-bbwm-resized-bbwm-resized

Race for Glory》的拍攝焦點,主要是兩支車隊的重臣,領先車隊經理費柯里奧(Cesare Fiorio),以及Audi Sport奧迪車廠賽車部主管甘柏(Roland Gumpert)當年的事蹟。比較下,領先車隊的諾亞和麥古.阿倫都已有世界冠軍名銜在手,尤其是前者,他在1982年剛以歐寶Ascona 400賽車成為WRC世界冠軍,去到1983年的爭勝雄心相對較弱,因此一早表明自己重返快意/領先集團旗下,將是車隊的「兼職車手」,只會參加全季12場比賽中的一半賽事,例如芬蘭站的千湖大賽,他便會繼續選擇缺席,因為這名德國車手很討厭賽道過於頻密的「飛jump」位置。

Miki Biasion Story

事實上,基於財力關係,領先車隊全季只會參加8站比賽,因為無論是製造商抑或車手積分榜,均是計算全年最佳7站成績。而12個分站中,瑞典站和象牙海岸站(編按:即現稱的科特迪亞,Côte d’Ivoire。象牙海岸為意譯,科特迪亞為音譯)則只有車手積分沒有製造商積分;另外,肯雅的西非拉力賽(編按:西非拉力賽乃是Safari Rally當年的譯名,實際上肯雅位處非洲東岸,因此後來華文汽車媒體也普遍將賽事改稱為東非拉力賽),由於沒有行駛路段和特殊路段之分,比賽路程超過5,000公里,對賽車造成太大損耗,所以車隊也選避戰。

Anniversary magazine Motorsports

領先車隊沒有出席的,還包括煞科的英國RAC站,因為按他們估計,只要在之前參加的賽站取得預期成績,英國站將會變成無關痛癢的例行公事。